微更新,让老城“再青春”

发布日期:2022-03-25 16:55 来源: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 字体:[ ] 浏览量:


当老城区遇上微更新,

会发生什么?

随着“年龄”的增长,盐城老城区的空间也曾遭遇“成长的烦恼”:历史建筑黯然失色、生活环境杂乱落后、小区设施衰败破旧。“焕然新生”的变化,从以微更新为核心的瓢城绿廊建设开始。

顺着瓢形林荫步道漫步,随处可见古城墙元素;沿线10个绿意盎然、古韵悠悠的口袋公园,周边市民迈步可及;老城区的犄角旮旯变身共享空间,为小区居民织起线下“朋友圈”……

新型城镇化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“下半场”“小而美”的微更新已成为环境提升、文化传承、低碳发展、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,而瓢城绿廊的建设也为城市向更可持续、更有温度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,政府、专家、居民共谋共建的城市管理理念也在这场微更新中萌芽开花。

看老城如何实现逆袭?

活化利用

十里老城“活”了

开放3个多月,“瓜井仙踪”小游园火了。

韦红琴在迎宾北路盐城中学毓龙路校区段开“文具杂货铺”,门口正对着“瓜井仙踪”“每天人来人往,把我们一条街的人气都带旺了”。

“瓜井仙踪”是盐城古八景之一,改造分隔前位于盐城中学毓龙路校区内部东北角。312日,家住城南的张庆菊带着5岁的孙女慕名而来,“儿子以前在盐中上学,跟我们讲过瓜井和凤凰墩的传说,听说对外开放了,带小孙女来看看。”

 

春日暖阳笼罩下的“瓜井仙踪”,清幽而古朴。越过一段“残垣断壁”造型的城墙进入游园,经考古挖掘出的古城墙遗留基槽被保护展出,墙壁上刻画的瓢城城池图引人驻足,思绪仿佛倒回千年以前。

“瓢城是盐城珍贵的文化记忆,为了传承城墙记忆,重塑城市风貌特色,瓢城绿廊项目于2020年启动建设。通过‘以保护为先、以文化为魂、以人为本’的微更新,增加城市绿色空间,延展城市文脉、支撑城市精神、彰显城市文化自信,让老城不老、重现活力。”市住建局园林规划建设处副处长张红晖介绍,该项目位于盐城中心城区老城核心区,总长度4.84公里,是老盐城城墙故址所在。

从空中俯瞰瓢城绿廊,老城宛如戴上了一条精致的绿色项链。沿着环城西路、北路、南城河路以及迎宾北路、南路形成的瓢形环状,行走在由连续道路连接起的绿色慢行步道上,一场承载文化脉络的古城寻踪由此开启。

“我们从迎宾公园走过来,路上经过朝阳门小景观带,小孙女对廊架上雕铸的城池图很好奇,两位在那休闲的老大爷热心地给我们讲解文化墙上的老盐城史料。”张庆菊说,地上雕刻的“瓢城绿廊”图案、口袋公园里的城墙石墩、小地灯等,让孙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“小家伙头一次自己坚持走这么远的路。”

张庆菊口中的小景观带,是瓢城绿廊按照史料记载原城门位置,重点打造的安泰四方、斗拱星辰、朝阳永续、迎薰远眺四个重要城门记忆小品,四个城门的介绍词由中国海盐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夏春晖撰写,“盐城拥有独特的历史底蕴,瓢城绿廊建设注重活化利用历史建筑、塑造地域特色文化景观,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精彩演绎、生态与文化的交融共生。”

一路寻踪问史,一路绿树繁花。饱含一代代市民记忆的老城区正重现往日的荣光,吸引更多新的目光。

进退之间

“古”不薄“今”

因为一个建筑群,既定方案一改再改。

瓢城老街是瓢城绿廊的重要节点,全长约400米,也是古瓢城西门安泰门所在地。2021329日下午,夏春晖参加了“瓢城绿廊建设提升方案论证会”,会上关于“老街东侧民居(清末民初)建筑群建议尽量结合老街周边生态予以保留”的意见,让她深有感触。

盐城城投市政建设集团负责项目实施,高级项目经理潘万扣第一次来到老街现场时,古建筑群里还有住户。居民们知道这里即将改造,不时围着潘万扣询问,这里未来会是什么模样。

现场外围施工阶段,时有原居民特意前来看看,得知建筑群大多就地保留,大家很高兴。他们不知道的是,在保留遗迹与异地重建之间,还发生了很多故事。几次讨论会下来,最终决定“城市建设为历史建筑让步”。未来,这里将以瓢城老街景观带为轴线,利用老街两侧修缮保留的老建筑和新建的仿古建筑,重现瓢城老街风貌。

这样的退让,在瓢城绿廊建设中还有很多。环城北路,一段近800米的街道两旁,行道树没有换成既定品种法国梧桐,而是保留了树龄久远的重阳木;八十间区域建设用地后退15米,为市民留出一个口袋公园……

置于城市发展与治理的语境下,瓢城绿廊更是一种特别的复合空间,无形构建起社区居民的生活交流圈。

“江动南苑小区以前是棚户区,生活环境较差,条件好的居民大多搬走了,留下来的多是一些孩子要上学的。”先锋街道江动社区党委书记倪兴勇说,“瓢城绿廊建到这里,极大地改善了这里的居住环境,不少居民又回来了。”

起初,江动南苑小区门口的规划是建一个带小广场的口袋公园,不做大的改造,就着小区外围空地直接建。施工单位一拿出设计图纸,居民就讨论开了。“小区地势特殊,按照图纸设计,外面路面高于里面路面,下雨天容易出现倒灌。施工方一听修改意见,二话没说,在小区外围建起了一道古式的围墙。”居民陈春云说。

建围墙的时候,又有居民提出意见:建了围墙,进出没有以前方便。施工方又立马更改方案,给小区增加一个侧门。“这样一来,我们不光出入方便了,而且一出小区就是公园,每天的心情都不一样了。”陈春云说,晚上路灯、地灯一打开,附近不少其他小区的居民也会来这休闲聊天。

瓢城绿廊的出现,看得见的是城市微更新进一步溢出“围墙”,看不见的是人与人之间“心墙”的打破、边界的消失,开放共享、多彩可及的高品质生态空间,让“诗意栖居”的美好期盼成为现实。

因地制宜

畅享“诗与远方” 

“再改造”“再升级”“再青春”,盐城应构建什么样的城市更新内在逻辑,让人们在感知烟火气中畅享城市转型的“诗与远方”?

“城市历史风貌不仅拥有建筑物方面的物质遗存,还蕴含着哲学思想、风土人情、传统技法、民间艺术等,历史价值无可比拟。”盐城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王进副教授说,如今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俏,变“低端存量”为“发展增量”,成为解决城市建设用地难题的重要办法。不同于以往的大拆大建,微更新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,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、小规模的局部改造,能巧妙盘活低效土地,实现“腾笼换鸟”。

“盐城有不少传统建筑建造时,在选址、选材、工艺、装饰、色彩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因地制宜、与生态环境融合的思想,体现了盐城独有的建造精神。”王进认为,瓢城绿廊在建设过程中,充分尊重、继承和发扬盐城传统建筑文化,向外界展示了盐城独特的魅力,这对打造盐城地区旅游和文化品牌、加快建立盐城地域文化圈大有裨益。

微更新并非千篇一律,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。王进建议,着力打好“活化利用、功能提升、环境营造”组合拳,推动历史建筑保护与历史文脉延续、城市功能提升更加相得益彰。对于公园城市的建设,可以进一步整合与利用城市“边角料”,如结合滨水绿化、街头绿地、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建设口袋公园。同时,积极盘活城市存量资产,补短板、强服务,提升老旧小区、零散住区等既有生活空间的环境品质,为市民营造美好生活体验。

瓢城绿廊已于虎年春节全线贯通,在更新中创新、在创新中更新的步伐仍在继续。

“如今,人们对城市更新的期待,已经从‘有没有’上升为‘好不好’。以口袋公园为例,功能性需求更趋多元化:在视觉上,除了有绿化,还要有时尚、科技、文化等不同元素;在布局上,追求与周边社区、商场的融合,增强生活服务的便捷度;在功能上,除了运动健身、艺术休闲,还有林荫游憩、席地野餐等新期盼。”张红晖说,一方面将加快推进瓢城老街的建设进度,另一方面将在丰富口袋公园的功能性上花更多巧思,让市民足不出“城”就能“转角遇到美”。

 

打印 关闭